传统的魅力

当前位置: 主页 > 阅读写作 > 中国传统文化 >

传统的魅力


栏目: 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可以列举当下时代的N个好,也可以列举同等数量的不怎么好,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传统文化及美德的衰落与流失。

   文/刘玉堂

   《青未了》有一个好的传统,隔那么一两年即将各个栏目的美文、精品辑上那么几集,出它一套丛书,光我看到的就有七八种之多了。遂暗自琢磨,晚报干吗不打出一个“青未了丛书”的品牌,没完没了地出下去呢?就像过去的收获文丛、大家文丛一样。凭什么?就凭他们在选题及作者资源上的优势,还有编辑队伍的敬业与整齐等等,比方《文化传统与当下》栏目的设置及丛书的出版,就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及现实意义,能感觉出他们的审时度势与驾轻就熟。

   最近我经常引用英国作家狄更斯一百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他这句对当时大革命时代的定义,据说被当下许多有识之士看做今天中国社会最好的写照,我也认为是贴切的。可以列举当下时代的N个好,也可以列举同等数量的不怎么好,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传统文化及美德的衰落与流失。在此情势之下,《青未了》不动声色地、不时地这么普及与提及传统文化及身边的传统,该是多么有现实意义!

   一套两本,一本是《传统大家谈》或名家谈,一本是《身边的传统》,一本专业一点,一本生活一点。就我个人的阅读兴趣而言,当然还是更喜欢生活一点的东西:《身边的传统》。

   《身边的传统》谈仁义、说民俗、话孝心、聊节日,凡人琐事,家长里短,都有着极强的诱导性,能引起我们相同的回忆与感慨,读来十分亲切。它们同时也让我想到,我们民族传统中的诸多美德,其实都是我们穷人、农民、普通百姓创立并坚持着的。像《借东西还东西》中的“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而熬药的砂锅,你借用之后则不必主动还,叫“药锅没有娘,啥苦都能尝,这家转那家,用完随处放”,谁要用,自会再来接力般地转借的。《赊卖鸡苗说诚信》则说的是,卖鸡仔的当时并不收费,待它们长大成活之后再去收,有的地方则只收成活母鸡的钱,最后基本都是卖十只,只收五六只或六七只的钱。我家乡当年也如此,卖鸡仔的也不喊“卖鸡仔”,而是“赊小鸡儿喽嗬赊小鸡儿喽”

   纯朴吧?温馨吧?可历史总不能尽如人意。再难忘的片段,再不该遗忘的场景,无论我们多么小心,它都可能在时光中模糊。让我们怀念与感叹的,更多的还是故事背后那个纯真的时代。我们珍惜那个时代人际关系的纯朴与简单,怀念孩子们个个面黄肌瘦、两眼却炯炯有神的生存环境,怀念那种人人充满理想并甘愿为之奋斗牺牲的精神风貌。

   如同一个少年一定会长大一样,那个纯真的时代也会过去。可无论怎样,那个时代仍有它独特的价值,而从心灵层面上说,那个时代的一些纯真的面孔及纯朴的故事就更有其永久的意义,其价值及意义就在于,它们无一不体现着我们民族传统的魅力。

   其他的篇什如“孝如和风篇”、“修身养性篇”、“传统节日篇”等,也都闪现着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魅力与光辉。

   我十分赞成王蒙先生为此书写的序里面的一段话:充分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智慧,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当下与未来,也更有利于我们参与到这个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进程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学习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迷失自己、迷失方向,而是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市场经济的当下,我们不会再奢望去赊小鸡儿,但不妨可以有赊小鸡儿般的诚信;不会再借谁家的砂锅去熬药,但不妨有借砂锅似的纯朴与简单。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学者谈老子的和谐与自然无为思想

    下一篇:独家报道:现代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医药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