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感恩教育:给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前沿 >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学校感恩教育:给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作者:余建祥       来源于:家长学院

  在公交车上,年迈的老人、艰难的孕妇得不到让座,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而得到让座的孕妇连一声最起码的“谢谢”和微笑都没有也经常映入我们的眼帘。在家中,孩子对辛劳了一天的父母摔盆摔碗发脾气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为了学生几乎奉献了一生的、被誉为园丁的老师私下里被学生取污辱性的绰号似乎也是司空见惯的事。

  由此可见,缺乏一颗感恩的心已快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颗毒瘤,这显然与国家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格格不入。

  当一种起码的道德缺失成为一种习惯,当自私和自利成为必然选项,那么这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就会很缈茫。

  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名人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动人的感恩故事:

 

  ●慈母之恩 

  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衔环结草,以报恩德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漂母的一饭之恩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余建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

下一篇余建祥:信仰与校园文化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