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美看东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山西贡献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新闻 > 社会热点新闻 >

文明之美看东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山西贡献


栏目: 社会热点新闻   作者:佚名   热度:

  中华?明源远流?、博?精深,是中华?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化创新的宝藏。 

  ??作为华夏?明起源中?区域之?,不仅?证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与发展,?且?度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从旧?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化的显著特征,秦汉以来,??历史?化更加多姿多彩,辉煌灿烂。 

  正是?代代??考古?筚路蓝缕、艰苦卓绝,??铲铲泥?、?滴滴汗?,解封了中华?族关于祖先的记忆,?证了中华?明的起源与繁盛。 

  2002年春,国家科技攻关项?——“中华?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程”)?项。这是?项迄今为?中国规模最?的多学科参与研究??科学重?问题的国家级综合性研究项?,到今年整整20周年。 

  这20年间,中华文明探源?程在??境内主要围绕“陶寺遗址”“碧村遗址”“清凉寺遗址”“周家庄遗址”四?典型遗址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陶寺遗址:中国最早宫城的发现地

  观象台遗址的发现

  2001年陶寺遗址发现的?型城址得到确认。

  2002年在当时的国家科技?撑项?“中华?明探源?程预研究”课题的?持下,考古队开始对城址东南部区域考古钻探,在墓地以南的???区域钻探出了“夯?”。 

  2003 年春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作队与??省考古研究院、临汾市?物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这??地进?初步的发掘,发现该?区域出现了?少两道“弧形”的夯?带。便提出?个猜测:如果是柱间缝隙,?它们?对的恰恰是塔??,塔??位于东??恰是太阳升起之处,那会不会是通过缝隙来观测?出呢? 

文明之美看东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山西贡献

  ▲观象台遗迹

文明之美看东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山西贡献

  ▲观象台复原示意图

  随后,考古?员开始制作带缝的架?竖?观测?出,看有?规律可寻,经过近?年的发掘、观测和天?学计算,到 2004 年春季逐步确认存在 12 道柱缝并判断了通过缝隙观?出定节?的看法。 

文明之美看东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山西贡献

  ▲陶寺观象台8号缝日出

  今天,节?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简单和普通,但如果设身处地想,在4000多年前拥有这种知识体系?疑是掌握了最先进的尖端科技与核?技术,堪?今天的航空航天。

  “宫城”遗址的发现

  从2013年?2018年,联合考古队经过5年的发掘,确认了陶寺宫城。

  根据考古勘探结果显示,陶寺宫城保存较为完整,自成体系,规模宏大,形制十分规整,并具有突出的防御性质。

文明之美看东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山西贡献

  ▲南东门“阙楼式”门址

  2015 年至2017 年,联合考古队在陶寺宫城的南墙上还发现两处?址。位于南墙偏东的“阙楼式”?址,复原以后有点像故宫的“午?”。隋唐时期洛阳城的“应天?”也是这样的“阙楼式”?址,但是4000多年前史前时期的陶寺,就已经出现了这?类的?址。

文明之美看东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山西贡献

  ▲南东门复原图

  陶寺宫城的发现,使得陶寺遗址既有大城(郭城),又有其内的宫城,形成双城的“城郭之制”,陶寺很可能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重要内涵的源头或最初形态,开创了中国古代宫室制度的先河。

  周家庄遗址:我国新?器时代最?的遗址之一

  从2007年开始,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与??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物保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连续10年对周家庄遗址进?正式发掘,取得较为丰厚的学术成果。 

  考古队在遗址中南部发掘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揭露出大量龙山期遗存,其中包括灰坑、房址(30余座)、陶窑(10余座)、墓葬(300余座)等。经初步分析,可知该区域在早期是与生产陶器关系密切的居址。

文明之美看东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山西贡献

  ▲2011年春季绛县周家庄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文明之美看东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山西贡献

  ▲陶窑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共享机遇 共创未来——写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开幕之际

下一篇:万人说新疆丨“党徽大叔”:作为一名党员,这都是应该做的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