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中国通”阿诺德·贝特朗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更多西方人认识到中国制度优越性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新闻 > 社会热点新闻 >

法国“中国通”阿诺德·贝特朗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更多西方人认识到中国制度优越性


栏目: 社会热点新闻   作者:佚名   热度: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李艾鑫 谷棣】今年4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举办的一场关于“中西制度对比”的辩论中,在国际社交媒体上拥有很大影响力的法国企业家阿诺德·贝特朗胜出。《在社会稳定、繁荣和自由方面,中国治理模式是否优越于欧美治理模式?》是这场辩论的主题。贝特朗的辩论对手是长期借所谓“新疆问题”抹黑和攻击中国的德国“独立研究者”郑国恩(Adrian Zenz)。相关报道说,这是郑国恩这个假冒伪劣的“中国观察家”首次接受公开辩论。近日,《环球时报》记者专访贝特朗,这位西方眼中的“挺华派”在讲述那场依旧被人津津乐道的辩论时强调,对外讲述中国时,令人信服的论点和理性的解释方式可以超越意识形态,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他还表示,随着当今世界越来越强调“主权自由的价值”,西方新一代政治家和观察家的思维或许能够发生改变。

  “中国治理模式更能为人民提供稳定、繁荣和自由”

  环球时报:在这场由美国院际研究协会等教育组织主办的辩论中,您提到自己在中国生活过很多年。您都去过哪些地方?印象如何?

  贝特朗:我已走访过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的25个。我最喜欢的地方是中国的乡村。在中国,有很多我一生中见过的最为美丽的地方,如甘南藏族自治州、乌镇、张家界、泸沽湖、九寨沟……今年夏天我准备和妻子、两个女儿一起去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房车旅行。

  环球时报:作为一个企业家,您对中国的哲学、中医等都很感兴趣,而且认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文字和传统文化都让中国与众不同。作为一个“中国通”,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贝特朗:对我来说,就像很多精彩的故事一样,它始于一段爱情——我遇到了我的妻子,她是中国人,我们在瑞士一起学习。正是因为她,我开始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让我真正改变对中国看法的那一刻发生在2008年,当我们在瑞士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电视直播时,我的妻子哭了。她并不是一个感性的人,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她落泪。这让我意识到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情感是那么深厚。这无关政治,而是比政治更深刻的东西。我意识到我们经常听到中国人说的“百年屈辱”并不仅仅事关政治斗争,而是中国人的真切感受。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让中国人意识到,经历那么多年的苦难之后,中国终于走出过去的百年屈辱。从那一刻起,我一直为中国加油,因为我意识到中国人对发展的愿望是多么强烈。不是为了增长和发展而增长和发展,而是中国人民真诚地渴望过上他们应得的好生活。

  环球时报:在您看来,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都像您一样对中国文化如此着迷?

  贝特朗:从我的经验来看,要确保人们了解中国,最重要的是了解中国人民,加强人与人的接触,就会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意识到:中国的发展不是政治宣传,不是政治口号,是真实的,是中国人民想要的、非常真诚和应该实现的愿望。

  环球时报:据了解,辩论在离哈佛大学很近的酒店举行,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在整场辩论中,哪个方面给您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贝特朗:辩论现场大多数观众是美国人。最让我惊讶的是,观众对我提出的论点持非常开放的态度。这是一场关于两种制度的辩论,围绕中国和美国,辩论哪种治理模式更能为人民提供稳定、繁荣和自由。在辩论结束时,主办方请观众投票。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根据观众的投票,我赢得这场辩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惊喜。我从未想过我会在一场关于中国制度比美国制度更能为人民提供自由的辩论中获胜。我想,这表明,令人信服的论点和理性的解释方式可以超越意识形态,让人们意识到中国制度中的优越性。

  环球时报:辩论结束后,您是否还收获了更多来自欧美国家人士的反馈?

  贝特朗:辩论后,我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交谈,后来也看到了许多网民在YouTube上发表评论。人们对我陈述的内容反馈非常积极。虽然在辩论中有些人也提出社会信用评分等问题,但我认为这更反映出他们对真实的中国情况缺乏了解,也没有接触到不同观点,只知道到西方(过去)是如何看待中国的。从我与观众讨论和我读到的YouTube评论看,我认为人们比我们通常想象的更加开放,能够看到不同的观点,并意识到他们所听到的关于中国和共产主义的说法并不是全部,还有另一面的故事。

  美国人缺少“免于恐惧的自由”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韩国博主变身中国城市形象宣传大使:“促进中韩友谊是我的使命”

下一篇:海外网评:夏季达沃斯论坛释放开放合作信号




  相关推荐